都认定他是某位高僧的转世,见到他都会恭谨地弯下腰,就连父母待他也是尊敬多过慈爱。
如果不是他极力要求,这放羊的活儿绝不会落到他头上。
自打有记忆以来,他就总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很重要的事情,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。
父亲带他到圣山朝拜的时候,他偷偷问过路上遇到的老喇嘛。
那老喇嘛慈爱地摩挲着他的头顶,说“机缘到时,自然开悟。”
他似懂非懂地记住了这句话。
只是……机缘什么时候才能到呢?
一想到这个他就不免有些心浮气躁,一骨碌坐了起来,却正对上一张风尘仆仆的脸。
长长的须发几乎遮住了整张脸,只看得见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。
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让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:“丹巴多吉,怎么才来?”
那愣了一愣,随即狂喜地大叫了一声,“师父!”
声音甫一入耳,他脑中便像是被什么重重击了一下,眼前一片昏天黑地。
……
等到意识恢复的时候,那已经伸手扶住了他,嗫嚅道:“现还不是师父,还没让分辨呢……”
他点了点头,道:“将三颗珠子拿出来给分辨就是了。”
那是坐化前他交代的考验。
那一副又惊又喜的样子,自僧袍中掏出了一个布袋,解开袋口的绳索,里面果然是三颗珠子。
无需再看第二眼,他便认出了当日他亲手放入的三颗珠子:
第一颗清透如琉璃,坚硬如精钢,璀璨如星辰,是莲花生大师坐化时的舍利子。
第二颗晶莹圆润,表面似有淡淡光华流动,是南来客商敬奉佛前的明珠。
第三颗……鸽蛋大小,颜色沉暗,表面粗糙,并不起眼……是,是她舍命自异兽体内取出的……避毒奇珍……只为助他修行……
他取了那珠子手,怔怔地看了半响,忽地泪如雨下。
那也大哭了起来,一个魁梧壮汉竟缩着身子哭得如同幼儿一般,可见这些年为了寻他着实吃了不少苦头。
“师父!果然是师父!”
他摇头,“不,现下是师父。这一世的名字是……益西嘉措。”
益西嘉措的意思是“智慧的海洋”。
一年前。
他年满十八,禅定功夫已是极深。
凡是见过他的僧侣没有一个不交口称赞的。
只有他知道自己内心的焦躁。
半年前。
他终于入定时的禅悟境界中再度见到了她。
纵然形貌已改,音容迥异,但他却知道,禅悟时见到的那名牵着马站悦来客栈门口的少女……就是她。
出定后,他对丹巴多吉说:“们去一趟西域。”
三个月前。
他终于再次见到了她。
当她听到“故”二字潸然泪下的时候,他以为她已经记起来了。
但是她没有。
他将珠子送予她时,她曾经皱着眉头喃喃道:“总觉得很熟悉呐……”。
他以为她已经记起来了。
但是她没有。
她一直……什么都没记起来。
丹巴多吉迟来了四年。
所以他忘了她四年。
所以……她便要忘他一世吗……
四十年前。
她说:“喂,臭和尚,中了这么深的毒,居然还没死?”
她说:“修行有什么了不起,不去就是了。”
她说:“真的非要去那毒谷修行?死那里也没关系吗?”
她说:“好,有办法。”
她说:“臭和尚别后悔!”
……
……
……
他后悔了……
有些事,有些,一旦错过,就是永生永世。
作者有话要说:益西嘉措转世后的那一段描写,参考了活佛转世灵童认定的部分特征,比如出生时候的异兆,比如三个月能言,比如让灵童在一堆东西里找出活佛生前所用的来。
另外,真正的禅定不是我写的那样的……这里纯属剧情需要,如有信徒请勿拍……
益西嘉措的前世今生
西域篇的最后一章,按照设定,应当主要是大师兄和华筝的对手戏。
然后我就卡了,怎么写都写不出那个感觉来。
然后我就怒了,于是把大师兄的番外提到前面来写。
故事梗概很早之前就有了。
华筝小朋友绝对不是什么能让人一见钟情的对象,益西嘉措对她的特别态度一定是另有内情。
所以有了前世的这个故事。
和异兽搏斗的场面灵感来自原著中对“通犀地龙丸”的描述,说它是“出自西域异兽之体”,可见肯定是剁了哪头倒霉怪兽拿到的——蜀山剑侠传里也常有类似的情景。
前世她为了取那颗珠子而死,这一世这颗珠子理当交到她手上。
因缘流转,不外如是。
华筝到底是不是前一世的那个“她”,我不想写得太明白,大家可以按照自己愿意认定的去认定,愿意相信的去相信。
总之,大师兄认定她是,华筝却什么都不知道。
最后,这一章的番外标题是《三生石上旧精魂》。
一是借用了北宋《圆泽传》里的那个典故;
二来如果华筝小朋友真的是“她”的话,那么四十年前第一世终,二十五年前第二世(现代)始,十五年前开始了射雕世界的第三世——当然只是如果。
最后要补充说明华筝小朋友来到这里的形式,可以理解为是带着前世(现代)记忆投胎,所以她没有占别人的肉身之类的,她只是变成了她所看过的书里的人物,而非代替。猫扑中文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