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之农家少年

分卷阅读61

海棠书屋备用网站

    所以,这要怎么画?

    李昕伊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没什么出息的画手,画画花,或者画画山水,也就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这种场景宏大的画面,他觉得自己想象力贫瘠,真的画不出来。

    而且就两炷香时间,李昕伊看了看香的长度,撑死了也就两个小时。

    可真要交白卷,他又觉得怪没面子的。

    眼角的余光里,他看到柳瑶已经在下笔了。

    李昕伊不由地焦躁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看了看纸张,是裁好的熟宣,一共有三张。

    是要他画三幅画的意思吗?他不知道。

    因着不知道将军长什么样,李昕伊只好自由发挥了。

    征战戎马的将军,面色一定是坚毅的,而且能在残酷的战争里活下来,那一定是武艺高超的。

    所以身形挺拔,肌肉健而有力。

    就是不知道这位将军用的是什么武器了,李昕伊瞄了一眼纸上的字,善骑射,那就得拉着长弓了。

    身上一定是穿着铠甲的,大将军的铠甲,看着就得威武。

    身下还得骑着战马,一定得是膘肥体壮的千里马。

    恍惚之间,李昕伊觉得自己笔下的人物,好像是真的存在一般。

    想了想,他在将军的眼皮上又画了一道细线,这样看起来,俊美得更有人情味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部分,就更难画了。

    李昕伊想把江南与塞北的风光融合在一起。

    这样,他就只需要画一幅画就够了。

    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场景,必然是将军带着他的兵,和敌军作战。

    可以在城墙上,可以在峡谷里,也可以在荒漠中。

    想了想,李昕伊觉得,不妨画敌军仓惶逃窜,将军在背后射击敌人,我方将士追敌军。

    远处是荒漠,近处是小桥与流水。

    就这样吧,他已经尽力了,画面的中心就是这位元朝将军的英姿,他周围的一切都只是陪衬。

    放下笔后,李昕伊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感谢啊少年的留言,作者说她会继续努力的,朝着欢乐与沙雕继续迈进。另外更新时间改为中午十二点啦,爱你们哟(oo)

    第52章 荷锄邻人

    两炷香时间到,侍女们前来将画收走,立刻就有小厮将画板抬进花厅。

    侍女们将画一张纸钉在画板上,赵元未起身,看着众人所作的画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他示意在座的各位来看看彼此所作的画。

    李昕伊跟上前,排在柳瑶身后。

    第一张画是魏绍所作,看起来笔法老道,画风成熟。画上的元朝将军眉头微皱,不怒自威,剑锋指出,所向披靡。

    第二张画是祝珑的作品,他的画有着和他的人不相符的细腻,李昕伊甚至能看清战场上小兵卒脸上的神情。

    第三张是赵灿画的,画上面的是元朝将军凯旋的场景,百姓们隔街相簇,欢欣不已。可以想象,元朝将军究竟打了怎样一场胜仗。

    因着后面有人在挤,中间的几幅画,李昕伊都只看了一眼,每一张画上的元朝将军长得都各不相同,有养着长髯的,也有满面横肉的。

    他微微松了一口气,看样子元朝将军并没有留下他的肖像画。

    目光在触及花彻雪的画时,李昕伊微微停顿了一下。

    连着两幅画都是她的作品,第一幅是元朝将军近身相搏时的飒爽英姿,第二幅画的是战场上的厮杀,但是观画人还是一眼就能看到元朝将军的身影。

    李昕伊佩服她的手速,她是唯一一个能在两炷香内画两幅画的人。

    再后面的就是她妹妹花映雪的画了,却听到柳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。

    他悄声耳语道:“这位估计就是画美人画惯了,一时握不住笔。”

    李昕伊看过去,却见画上的不像是常年征战的将军,倒像是刚上战场的小兵卒。

    脸上过于圆润的线条和头身比例,让他看起来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。

    而这位少年正一箭射倒了敌军的主帅。

    颇有点荒诞的意味,像是戏剧舞台上的夸张风格。

    李昕伊还想看柳瑶画的元朝将军,但是柳瑶已经拽着他回到座位上了。

    看完了画,侍女们将早就备好的酒盏和菜肴都端上来。

    赵元未给自己倒了酒,举杯道:“感谢各位远道而来,我敬你们一杯。”

    立刻就有人道:“赵大人客气了,能得到大人的邀请,才是我们的荣幸。”

    喝过酒后,气氛一下就活跃开了。

    赵元未又喝了两杯酒,就离席了。

    李昕伊甚至赶不上和他提,自己想要换住处的事。

    好在赵管家还没走,李昕伊就向他提了这事。

    赵管家表示他会和赵大人提,让李昕伊安心待在别院里等信儿。

    一转眼就是三天,算算日子,吴肃他们应该已经回到景宁了。

    半年时间,李昕伊需要熬过九月、十月、冬月、腊月和正月,才能看到二月的尾巴。

    既期待又焦灼。

    吴肃回到梧桐乡的时候,乡里人都知道吴肃参加秋闱回来了,纷纷问他考得如何。

    现在还不到放榜的时候,吴肃只能回答道:“感觉还好。”

    乡人们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,顺便还要夸奖他一番,仿佛非常笃定吴肃一定能上榜。

    吴肃一一向乡人们道谢,然后向家中走去。

    家里人对吴肃的回归都表现得很是热情,尤其是吴老太太。

    当下就要求今日厨房里必须多准备几道吴肃爱吃的荤菜。

    晚饭的时候,还要不停地给自家孙孙夹菜。

    说他消瘦了不少,看着吴肃连吃了两碗饭后才作罢。

    吴老太太道:“晚饭只要吃七成饱就够了,过于饱食则不宜于养生。”

    吴肃乖巧地道:“都听祖母的。”

    碗筷都撤走以后,吴父终于恰到好处地露出了他的冷脸。

    “还未放榜,鹿鸣宴都没参加,你怎么就回来了?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空气迅速就冷了下来。

    吴老太太才发觉,道:“正是呢,马上就要放榜了,你若是错过了鹿鸣宴,可就给长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了。你有什么事,这么着急着回来?”

    吴父道:“我不管你有什么事,你都要赶在放榜前赶回去。这过两天就是九月了,你也别坐马车了,就骑马,明天一早就回去。”

    吴母道:“我得赶紧吩咐厨房做些干粮,天气凉了,我再去挑件厚的衣裳给你带上。”

    吴母说着就去准备了,吴老太太对吴父道:“还是你机敏,我老了,都不记事了。”

    吴父道:“母亲这是老当益壮。”

    家里的小辈在长辈的劝告下都回去就寝了,留下的只有吴老太太、吴父和吴三叔。

    吴肃道:“我这次回来,是想和祖母还有父亲商量一件事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