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池的喜事总要随礼,李杨氏送的是布料,布料铺收回的那么多布料,总要用上,所以李杨氏就送了一匹适合李池的布料过去。
李洛就直接让平安拿了 200两银子过去。这不,李晖媳妇拿到银子,又和李晖说起了悄悄话,无非就是洛哥儿出手就是大方。
跟着这件事后,李家忠国公府也引来了喜事,首先,忠国公退休了,变成了老国公,39岁的世子李晨,终于脱了世子的帽子,变成忠国公了,而世子夫人年轻的李林氏也成了年轻的国公夫人。紧跟着第二件事,是李泽被封为世子。但有了第三件事,大家才知道前面两件事的原因,忠国公府的第三件喜事,是世子李泽和纯和郡主的婚事。两人的婚事定于明年的三年。
纯阳王的爱女,忠国公的长子,的确很配。
阳春三月,好曰子。
前面两件事,是对世家李家而言。还有一件,是对李洛而言的喜事。养母李四郎的原配怀孕了,是松岭县的县令派人送来的信,李洛这会儿正在看。
衙仆坐在一边,有些紧张。大京城第一次来,又是奢华的豪门侯府,桌子上放着李洛请他喝的茶,还有请他吃的点心。这位小侯爷五月份他在县衙见过几次,和如今的完全不同。那个时候只当是个精雕玉琢的小仙童,现在真是贵气的……像个小皇子了。
果然,大京城这地方养人啊。
这封信是县令写的,李家村的李家那些人都是文盲,除了养母李四娘懂几个字。
信中写到,原来他离开不久,李四娘就改嫁给18岁的傻子小叔李五郎了。然后8月初的时候,李四娘怀孕了。
李洛离开前请县令关照一下李家,有什么事给京城写信,县令自认为这算是大事情,就给李洛写了信。
李洛感叹李奶奶的精明,四儿子的寡妇媳妇,改嫁给傻子五儿子,这种事情一般人家……
一般乡村里还真做得出来,傻儿子有了媳妇,家里的寡妇也不怕遭闲话,真是好算计。
李洛想了想,让平安去李杨氏那里拿了几匹普通的布料,其中一匹亮丽的是给县令夫人准备的,其他的是给李家村李家的那些人准备,又让绿瓶去外面买了一些燕窝和人参,给李奶奶和李四娘补身子,然后又准备了 100两银子。这些东西,李洛让两名护卫带去,同时又给衙仆十两银子的辛苦费。
第二天,两名护卫和衙仆一起出发了。
六天后,两名护卫到了李家村。
“李奶奶在吗?有人吗?”衙仆道。
“叫魂呢?”李奶奶的大嗓门从屋子里传出,“大清早的,这是做啥?”李奶奶不像李洛离开时那么苍老了,那张只剩下皮的脸,也有了一些肉。尽管她人看上去小小的,但是精神很老。
李家的屋子也重新建了,在原来的屋子上翻新了一番,又扩建了。比如,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寡妇和女儿的大房,跟着李奶奶、李曾奶奶、李小姑住。有一个瘸腿的二伯、二婶和女儿,自己住。刚结婚的李五郎和自己的媳妇李四娘住。
虽然扩建了,但是请村子里的人帮忙,花的也就是几顿饭钱。不过,也花了二十两银子,当初李忠铭给的100两银子,现在只剩80两银子了。现在李四娘怀孕了,李奶奶盼着肚子里是儿子,每天给她照顾的很好。
在李奶奶这,会下蛋的才是好母鸡。
衙仆被李奶奶说的咽了一下:“京城来客人了,李奶奶。”他话才落,李奶奶像个炮弹似得冲了出来,“我孙子来了?孙子呢?”说到京城两个字,李奶奶只想到她的宝贝孙子。
孙子刚走的那几天,她还偷偷哭了好几次,直到八月最近李四娘怀孕了,她才渐渐放下心思。
“老太太,小侯爷府里忙,派属下来了。”护卫上前恭敬道。
第112章 李奶奶显摆
李奶奶听了,有些失望。孙子去京城享福了,头两个月一点消息都没,好在县令每个月都会派人来看一次,她才知道原来是孙子临走前交代的。想到她寄满了希望的孙子,李奶奶又是一阵失落。
但是一想到家里还有80两银子,她又咬咬牙,这是用孙子换来的。
“我孙子派你们来的啊。”李奶奶知道小侯爷就是他孙子,县令说过,她孙子去京城当侯爷的。“我孙子他好吗?城里人有没有欺负他?”李奶奶眼眶红红的。
“小侯爷过的很好,是侯府里最大的官儿,没人敢欺负他。”护卫回答,“小侯爷派属下给老太太送东西来了,您看。”护卫指着身后的马车道。
听到有东西,李奶奶又高兴了:“什么东西?快快拿下来。”一边又冲着屋子里叫,“四娘,孙子送东西来了。”李四娘正在屋子里休息,她营养不好,怀个孩子要好好保养,听到李奶奶叫了心里也高兴。李四郎死了,她养了李洛四年,当亲儿子一样。李洛刚走的时候,她都不知道她的人生里还能干什么。
李奶奶让她跟着李五郎的时候,她是不愿意的。但是一个寡妇又没有孩子,她的下半辈子怎么办?李五郎虽然人傻,但是傻人不会欺负人啊,于是就这么同意了。李奶奶虽然各种不好,但她跟李五郎的时候,李奶奶还是办了酒席的,所以她和李五郎也是名正言顺了。
现在她怀孕了,李五郎当她跟宝贝似的,这女人啊,有了男人的滋润,整个人都不一样了。
李四娘才一个月的身孕,并不明显。
李家只有李奶奶和李四娘,9月秋稻丰收了,家里的一群人都去田里帮忙了,包括两个孙女。
护卫打开马车,先拿下来的是好几匹布料:“老太太,侯爷交代了,这些布料您不要不舍得用,家里每个人都做几身新衣裳,老的小的,都要做。”
李奶奶眉开眼笑的点点头:“我知道我知道,我孙子就是瞎操心。”
护卫又拿出燕窝人参:“这些是营养品、燕窝、人参,每样都要几十两银子,侯爷交代了,给您和怀孕的夫人一起补身子。但是这个不能吃太多,一天吃一小份,都是分开包装好的,够你们吃上一个月了。侯爷说过,一定要两个人一起吃,一个人吃的话太多了,太补会流血,对身体也不好。”“哎,这……这么贵。”李奶奶抱着,都舍不得吃了。
衙仆见状,笑的道:“侯爷一份孝心,哪里是贵不贵的,您养好了身子,侯爷才高兴呢。”李奶奶的笑容,灿烂的不得了。
接着是一盒子的饰品,护卫又道:“这个玉镯子是侯爷给您老人家的,侯爷说京城里的老太太都有,您啊就带着这个享福,不要把东西摘了再去干活。还有这个玉镯子是给怀孕的夫人的……这些银子做的耳环给其他的女眷。”
“这……这……”李奶奶开始啪啦啪啦的流泪,“我的孙子哟,真是……真是想死我了。”李四娘也是眼眶红红的,养了四年的儿子终究是记得自己的。
接着护卫从怀里拿出一袋银子,还是散银,是李洛让人换好的,都是十两一个的银子,一共十个,这样方便李奶奶拿着用。
“还有银子啊。”李奶奶拿在怀里,真是爱不释手。
护卫看着老人家欢喜的样子,自己也是挺开心的。他们都是普通人家会些功夫的人,被招去当护卫,侯爷还派李副将专门教他们武功,而且给他们的月钱待遇也是极好的,每个月还有两天的假期,专门让他扪有时间跟家里的人聚一下。这样的主子,能找到就是福气。
特别是这次,他们出来还给了他们每人十两银子的出差费,之所以选他扪,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家境在二十名护卫之中,是最差的。
再看侯爷给养母一家如此细心周到的安排,便是他们两名护卫看在眼里,也是高兴在心里。
接着护卫又道:“老太太,能麻烦您给我们去拿杯茶喝吗?”
“哟,瞧我这记性,你们两位里面请。”李奶奶赶忙道。
“不用,我们喝杯茶就回去了,侯爷还等着我们回禀。”护卫道。
“那行啊,我去倒茶。”
李奶奶进去之后,护卫马上拿出一份信:“这是侯爷交代给您的,这五十两银子是给您放着用的。”
“这……”李四娘接过,原来护卫是故意支开李奶奶的。李四娘把信和银子藏好,“洛儿……侯爷在京城里,当真过的好吗?”她是真心怕啊。
护卫会心一笑:“您放心,侯爷是侯府之主,又聪明伶俐,得圣上喜爱,况且又有李副将和我等护卫二十人保护,很是安全。”
“那就好……那就好…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,瞧我说的,他都是侯爷了,怎么有空回来呢。”李四娘哭笑不得。
“侯爷说了,请你们去京城里过年。特别是您,到了十二月,胎位也稳了。”护卫又道。
“不不不,我们……我们上京城,这……这什么规矩都不懂。”李四娘吓了一跳。
“您放心,侯府的规矩自然是侯爷说了算的。”护卫安慰。
过了一会儿,李奶奶端着茶出来了,护卫喝了茶之后,便离开了。
李家秋稻种的不多,就够几口人吃,再说都是妇女劳动力,也种不了太多。太阳下山之后,约莫酉初(五点)他们就回来了。
李大婶、李二婶、李大姑夫妻、李五郎、李小姑,加上八岁的大姐儿、七岁的二姐儿,还有一个瘸了的李二郎。李二郎带着拐杖,是给他们去送水的。
回到家里大家洗了把脸,走进餐厅看到桌子上摆放的伙食,吓了一跳。“娘,这……这今天的菜怎么这么好?”李大婶惊讶道。
“娘,咱家这是发财了啊?”李二婶,性格泼辣,快人快语。
“好香,我要吃肉。”李二姐儿直接用手检了一片肉吃了起来,这样儿像是几年没吃过肉一样。实际上,他们一个月也就吃一顿肉。
李家平时赚的钱只够生活开销,一家子的女人,赚钱的来源就是田地,但是这年头最穷就是种地的老百姓,所以她们又怎么赚的了钱?最近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,也是亏了李忠铭给的一百两银子,但是李奶奶精明,这一个月一顿肉抠的很紧。
李四娘现在怀孕了,还能时不时的多吃几顿肉,看的大家都嘴馋。但是李奶奶都不吃,哪里轮得到他們。
今天的菜的确是很好,腊肉、鱼、鸡蛋还有一些常见的蔬菜。
“娘,这个肉要给我媳妇吃的。”李五郎看着自己也嘴馋,但是好歹还念着自己的媳妇。从四嫂变媳妇,他喊的很溜。
李大姑夫妻是因为秋稻丰收来帮忙的,心想着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关系,所以娘才加了伙食?
“娘,今天是什么日子啊?”李小姑是最正常的一个人。
李四娘端着汤出来,笑眯眯的说:“今天洛儿派人送了东西来,娘心里高兴。”她以前是个沉默的人,死了丈夫的寡妇,哪里高兴的起来。现在养子有出息,肚子里又有了一个,丈夫虽然傻,但是懂得疼惜她,在家里也是有了底气的。
“媳妇,我来端。”李五郎赶忙上前。
李四娘把汤给他,又拿出帕子给他擦了一下汗。
李二婶瘪瘪嘴,她是看不起李四娘的。寡妇二嫁也就算了,还嫁给自己的小叔,不要脸。李大婶虽然是个老实人,但是心里却清楚的很,如果她能二嫁给小叔,她也愿意,总比当寡妇强。
二弟妹这是羡慕。傻子也能给女人一点乐趣,二叔是个瘸子,乐趣可不如傻子。而且傻子身体强壮,搞起来的时候……哎哟,不要太厉害。
李奶奶平时都是严肃着脸,一双精明的眼透着几分严厉。当然,这个家如果没有她这样强势的性格,早就完了。不过今天,她眉眼里都是笑容,走到餐桌上坐下的时候,手拉了拉衣服,一只晶莹剔透的玉镯子就露出来了。
李洛带来的玉卖相很好,价格并不昂贵,也就百两银子,比小家庭带的几十两银子的好。并不是李洛不舍得花银子给李奶奶买更好的,而是农村里的老太太并不懂这些东西,百两银子的适合她这个身份的。
“哎哟妈,你这玉镯好漂亮,哪里来的?”李二婶眼睛跟针尖一样的尖。
李奶奶听到这话,心里一乐:“我孙子今天派人送了东西来,那来的下人说,这手镯是他特意给我去挑的了。”李二婶听了心里不高兴,嘴巴里笑却是没少:“咱们洛儿真是孝顺,不仅送吃的,还给老娘送手镯,啊哟喂,娘可真是有福气。”说着,她又话锋一转,“娘,既然洛儿这么孝顺,怎么没请您去京城?难道是看不上我们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