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三国:她携无限物资搞基建

第二百五十四章 高产

海棠书屋备用网站

    温和的光线下,远山重峦。
    清风徐来,各个乡老都笑呵呵的拄拐立在田边。
    将这当作了一项宴会中途的乐子。
    公孙景眯着眼睛,心道这应当就是他那孙女所说的高产作物了。
    他心中估算着,这样一亩,若是能产出三百斤能入口的东西,他便不需要多费口舌。
    但若是低于三百斤,自己又当用怎样的说辞,来帮助他那孙女说服这些乡老,推广种植呢。
    他挂着笑容,脑子转个不停。
    田楷单臂不太方便,加上最近又富态许多,蹲下时,肚腩顶得喘不过气。
    索性将袍角掖在腰间,跪着去扒开泥土。
    “景公,那小孩说此物可以不让人饿死,一定十分高产吧?”高淮笑眯眯的抚着胡须问道。
    连家的教训在前,在高淮心中,公孙家人实在是会做戏,此时又不知是什么戏码。
    他用一种看穿一切的眼神,望着公孙景。
    公孙景自己也不知道眼前是什么状况,于是面上自信的笑道:“高公,拭目以待。”
    “好,好。”高淮抚着下颌的胡须连连点头,就让他拭目以待。
    其他乡老没有他们这般十八弯的心路历程,都笑呵呵的捧着场。
    很快,随着田楷的动作,一根红薯藤先被拔起:“这些藤剥出嫩心,用铁铛炒来也是一道好菜,其余太老的便送去养猪场。”
    田楷一边干活一边道:“孤竹庄中的白猪胃口好,肯长膘,很肥、很润。”
    说道此,他咂么了一下嘴,下巴肉颤了两下。
    公孙景看他满口都是吃的,有些好笑,正欲调侃两句。
    一阵哗啦声中,一块土被田楷翻起,根须相连,带出了一长串的块状作物。
    公孙景一震。
    他初步估计了一下,心脏猛的一紧。
    高淮慢慢的放下手,面上的笑容逐渐消失。
    那名为红薯的东西,一串上差不多有五六个的样子,如此一来,这样一亩地……
    高淮正欲求教公孙景,便听田楷沮丧道:“藤又弄断了。”
    他心中疑惑,什么弄断了?
    “呵呵,田公,你看我这。”一旁的赵息道。
    高淮迷茫转头,就见赵息面前摆放了长长一串红薯,密密扎扎的一大窝十来个,带着泥土,看着都惊人。
    这片都是公孙颜的试验田。
    专门请了老庄稼把式伺候这一片土地,肥料等都是足量供应。
    原本就是系统特供品种的红薯,在这片田里产量更是格外吓人。
    那一长串的红薯,看得高淮猛的捂住了心口。
    “景公!”
    高淮声音都变了调,转头想去问公孙景,却感觉胳膊一沉。
    公孙景面无表情闭着眼睛,朝他倒来。
    “景公!”高淮急忙将他一把扶住,心道刚刚不还让他拭目以待?
    为何自己最先倒了?
    身边传来骚乱声,左右又有几个乡老嗝的倒下去。
    旁边的医士急步上前,赶紧在这些人的舌下压了几粒速效救心丸。
    施针按胸,行动迅速。
    各家随从涌上来,现场顿时乱作一团。
    片刻,躺在地上的公孙景长长出了一口气,睁开眼第一句话便是:“挖!全给我去挖。”
    他满嘴速效救心丸的清凉药味,用完全不符他这年龄的敏捷从地上爬起来,指挥着左右随从全部下去帮忙。
    有心急的乡老已经跑了过来,紧紧抓住公孙景的袍袖:“景公,此为何物?此为何物?”
    公孙景现在哪有心情回答,垫脚眼巴巴的朝田里看。
    田楷被他们这一晕吓个够呛,急忙上前来扶住他。
    “田公,快去找称来!快。”公孙景连声催促。
    “好好好,您别急!”田楷用软乎乎的肥壮身子撑着他,左手在他胸口给他顺气,“马上就去找,您别急。”
    田楷现在是真害怕,若是这些老头子死一两个在这,着实是太冤了。
    赵息在现场组织医士号脉救人,闻言叫来一个随从,叫他去附近的庄户人家,找区域管事借称。
    高淮早就叫身手敏捷的随从,去拿了一个红薯来,在绸缎袍子上随意擦了擦泥便放进嘴里咬。
    一口老牙费半天劲才咬下一口,带着泥沙细细嚼了,他狂喜道:“甜的,脆的,可以吃!”
    在他的带动下,一群有头有脸的乡老抱着带泥的红薯啃咬起来。
    牙口尚全的倒还好,有两个牙都没了,啃得红薯满是唾沫也只咬破皮,尝到些味。
    公孙景也取来一个,心急去咬。
    没咬下来,反倒是一直保护得好好的左边门齿嵌在了红薯上。
    但他仿佛不觉痛一般,喃喃自语道:“高产,高产。”
    这哪里是高产可以形容的?
    公孙景怀疑他那孙女,是存心的。
    否则不能连医士都提前准备好!
    心道那个死孩子,是觉得他活着碍事吗?
    公孙景揩了一把唇角的血沫子。
    各个乡老的随从一个不留,全部被撵下去挖红薯。
    赵息提议去村子寻铁锹,被联名拒绝。
    于是那些随从纷纷跪在地上,用后世考古一样小心翼翼的手法,将红薯一个个捧出来,吹去上面的泥土。
    便是一颗小须须都舍不得弄掉。
    田楷搀扶着公孙景坐在田边大石上。
    早在秋收时,他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场面,于是命人去收集些枯叶柴禾。
    公孙景舔着自己空空的门牙牙龈,手在袖中哆嗦。
    这地里能产一千斤吗?
    不不,不能期望太过,那八百斤?
    但即便是八百斤啊。
    一想到这东西出在公孙氏,被公孙氏掌在手中,公孙景就想仰天大笑。
    很快,称借回来。
    这片的管事闻讯也跟了过来。
    称量粮食的大斗大称不便搬运,只带来了小称,分批称了再加在一起算总数。
    这么多人全挤在一亩地里,很快田埂边上便堆出了一摞小山。
    管事急忙带着人前去称量。
    高淮抛了拐杖,死死立在旁边看,一边报数。
    “景公,现在已有四石了。”
    这样三石的收成,放在其他地方已经算是丰收。
    而在这,那红薯小山才刚刚称了一个小尖,田里还有各个乡老的随从在拼命挖。
    公孙景喘了口气,抬头望向辽远的天际,一行清泪顺着面颊留下:“好啊!好啊!”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    这里补充一下,汉代计量单位混乱。
    汉一石约等于汉一百二十斤
    汉两斤=现代一斤
    所以文里都是直接换算过的数据,一石=现代60斤这样算法。
    这些设定,老原来主站作者说里面解释过,但是渠道都没有同步过来,所以补充一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