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禀王上,大明京师甲级密报,明朝打算将我国商人和商品驱逐出境,并已向东南派驻重兵”
    刘通向刘守义拜道。
    在汉海王国,一般情报分为五级。
    甲级为最高,也是最绝密的情报。
    乙级次之,之后就是丙级,丁级,戊级四级。
    在发报之时,电报排头都会标注清楚。
    除去情报标注外,甲级情报往往都会已专有的暗语。
    和普通电报的明语有所区别。
    而这暗语,只有刘守义和刘海兴知道。
    这也是为了保密需要。
    虽然目前汉海王国没有敌对势力掌握电报机技术。
    没有太多保密需求。
    但是毕竟现在电报机自己推广。
    用的人多了,难免有疏漏。
    所以刘守义和刘海兴商议后,决定给甲级情报,文件以专有暗语发报。
    刘守义恩了一声,接过了情报一看,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“今年我们安排的人有多少去参加了大明的科举”
    刘守义看着情报。
    这是一份关于各地考生进京赶考的情报。
    “禀王上,今年有七人,比成化三年的时候多了三人”
    刘通向刘守义拜道。
    自从景泰五年和天顺元年两次科考后。
    刘守义每次科考都会安排几个考生进京赶考。
    这些有的是大明土着,更多的原本就是汉海王国的人。
    这些人每年都会由绣衣卫资助,学习。
    每次进京赶考少则两三人,多则四五人,都不会太多,而且这些人相互之间,都不知道。
    要想获得专有的情报,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入敌方内部。
    而打入大明内部最佳的方式。
    就是派人参加大明的科考。
    只要花钱弄一个假的身份就行了。
    剩下的就是按照流程走,参加乡试,会试就行了。
    当然这么多年,也有名落孙山的。
    但是没关系,弄个秀才当当也是可以的。
    在大明,只要考中秀才,那就算翻身了,完全可以不交税,而且在地方也是受人尊敬的。
    当然最好是考进进士。
    如此便可到各地为官。
    那才叫真正打入敌人内部去。
    二十多年来,汉海王国通过这种方式,已经向大明内部渗透了近百位官员,其中大部分都在地方为知县。
    少部分优秀的甚至做到了知州,知府一级。
    更别说还有几百位考中秀才或者举人,但是没有考中进士的人。
    以此才让汉海王国对大明中央或者地方情报都是了如指掌。
    “好,告诉他们,潜伏起来,万不可暴露,另外也通报一下各地绣衣卫,明年五月前后,我们就准备对大明动手了,特别是东南六省,让他们加紧时间,尽快完成各地盘查,以备我们占领大明后接收地方”
    刘守义说完,刘通领命而去。
    不久一封来自绣衣卫的电报开始在大明各地传扬。
    那些潜伏在各地的绣衣卫们纷纷行动起来,执行刘守义的要求。
    从各地官员,到各地士绅,再到各种商户。
    这些绣衣卫都暗中查了个遍。
    或派人偷听,或听闲言碎语,或在官府中查案底。
    将各地士绅所有多少土地,多少佃户,人口几何,有无犯罪诸事,都查得很清楚。
    查清楚之后,在把这些信息,安置在各地绣衣卫的据点内。
    以后汉海王国的军队进入后,这些便是依据。
    而这时的京师城内,来自各地的考生也已陆续赶到。
    准备起九月中旬的科考殿试。
    在酒肆中,在茶社内,四处可见谈天说地的考生们。
    他们吟诗作对,高谈阔论,一幅忧国忧民之感。
    在这之中也有几位神色凝重,形态异样的学子。
    迎合着周围的人和事,尽量融入这些学子当中。
    在其中一个茶社中。
    “继昭兄,原来在此啊”
    一位名叫刘拓,来自福建福州的考生在茶社中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后,上前拜道。
    “原来是文生兄,来坐下一起品茶如何”
    浙江绍兴人陈哲站起向刘拓比了一个请的手势。
    刘拓则笑着对陈哲一拜。
    “多谢继昭兄美意,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”
    刘拓陈哲也是在路上相遇的,二人都出生寒门,并非士绅,秀才,商户出生,家境贫寒,也算有些共同语言,之后二人便结伴同行,一起来到京师赶考。
    二人坐下后,陈哲向刘拓问着。
    “文生兄如今在哪投宿啊”
    刘拓喝了口茶,笑道。
    “不瞒继昭兄,在下囊中羞涩,只能在南外郭城,福天客栈投宿,虽然远了点,但多走几步也无妨”
    刘拓摸了摸头,对陈哲笑了笑。
    “如此也好,而且距离远一点,还清净许多,可以多学一些,对了考试的书籍文生兄还有吗,没有我这有,我们就如来京路上一样一起研读如何”
    陈哲见此,也笑了笑。
    “好啊,我这正好新得了一本易经和诗经,你我一起研读如何”
    陈哲笑道。
    “如此,多谢了”
    刘拓听后大喜。
    受限于家庭,刘拓没办法买齐所有书籍。
    能和陈哲一起,各取所需,一起研读复习更好。
    按原先的考试来看,明朝的科举分为三场。
    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和五经义四道。
    第二场考论一首,判五条,诏,诰,表各一道,
    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。
    而考试题目和答题主旨主要出自四书和五经之中。
    格式以八股为准。
    所谓八股文,每篇由破题,承题,起讲,入题,出题,起股,中股,后股,束股,落下十个部分组成。
    整个科举制度,分为四级,童试,乡试,会试,殿试。
    第一级的童试,每三年由提学官,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,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,也就是秀才资格,方能进入府,州,县学学习,也是入学考试。
   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
    第二级乡试,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,主考官由皇帝委派,中式者为举人。
    第三级会试,每三年在京师举行,由礼部主持。
    第四级殿试是会试中试者,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,又称廷试。
    殿试中榜者称为进士。
    殿试分一、二、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,
    一甲仅三人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进士及第。
    二甲若干人,赐进士出身。
    第三甲若干人,赐同进士出身。
    如今明朝举办的便是第三级的会试。
    会试中者,便会参加进士,如果能进士及第或者进士出身,也就是位列头甲和二甲的人,大多都会进入翰林院,授以庶吉士。
    未来便会平步青云。
    要是位列三甲,一般都会派往各地为府县一级官员。
    所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进入头甲和二甲。
    只要位列二甲以上,以后最少一个五品官是少不了的了。
    甚至进入内阁,位列一品都不是梦。
    当然大明对于读书人的优待好的没话说,就如举人进京赶考,路费都是大明报销的,自己只需要负担极少一部分就可以了。
    而且只要考上秀才,一身都会有保障。
    “挨,你们听说了吗,陛下已经下旨,要驱逐南国商旅”
    这时茶社内另一桌人高声议论着。